所有不合格品都需要原因分析
前几天ISO9001外审时,有5米的电线半成品成缆节距不合格(一个很小的问题),我司按返工处理,并经重新检验合格。但没有原因分析。于是老师依据GB/T 19001标准8.5.2条款: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判定一个不符合项,要求我司进行原因分析。老师如此判也有他的道理,因为8.5.2条款写得也很明确:a)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b)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但在企业内做过的都知道,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偶然因素,都可能造成小量的、轻微的不合格品出现,只要按规定处置、验证就行。为何一定要花那那么多时间去对这些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呢?时间成本非常大的。
我想那些写本标准的人初衷也会考虑这个实情吧?不会这么小的问题也要原因分析吧?请大家发表高见! 当然了,外审时发现了,是要分析的。 不是因为外审发现了,就要分析,而是是否有依据可以不分析,因为如果真要如此做,那大家都在做假,我想这违背了ISO的初衷与宗旨。 引用第2楼keyou于2011-04-29 21:00发表的:
不是因为外审发现了,就要分析,而是是否有依据可以不分析,因为如果真要如此做,那大家都在做假,我想这违背了ISO的初衷与宗旨。
对,教训得是。 首先是不要混淆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如果是这个不合格品没有经过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被混进了成品仓或交付客户,这才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在检验中发现了不合格品是一个正常现象,那什么情况才要分析呢?是不合格品的产生数量突然的大增,达不到控制目标;不合格率的发展趋势持续向坏的方向,即将触及控制线的下限。
“有5米的电线半成品成缆节距不合格”如果只有5米长的线节距有问题,并按不合格品处理程序处理了,分析是多余的,作为工厂的产量,5米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是长度规格为5米的电线半成品成缆节距全部不合格,那就必须分析的。 就刚工作时学过9000,多年过去,早就没玩了,也没在工厂混过,上面只是凭感觉说说,错误难免。 引用第4楼山炮于2011-04-29 23:46发表的:
首先是不要混淆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如果是这个不合格品没有经过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被混进了成品仓或交付客户,这才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在检验中发现了不合格品是一个正常现象,那什么情况才要分析呢?是不合格品的产生数量突然的大增,达不到控制目标;不合格率的发展趋势持续向坏的方向,即将触及控制线的下限。
“有5米的电线半成品成缆节距不合格”如果只有5米长的线节距有问题,并按不合格品处理程序处理了,分析是多余的,作为工厂的产量,5米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是长度规格为5米的电线半成品成缆节距全部不合格,那就必须分析的。
但外审老师就这样判的,但我也找不出反对的依据。 作为在成品中发现不合格品是要分析原因的。产品经过检测点还有不合格品出现,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没有该项目的检测,需要增加检测项,如有,则要检测分析失效的原因,加以预防。 楼主说了5.5.2的第A和B项.但8.5.3的第C项,确保不符合发生所需的措施的要求,也许是楼主说的分析不合格原因的目的吧. 再根据8.5.2 第一句话:纠正措施应该与不合格项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适应,楼主说情况确实是轻微不符合,那就轻微的分析下,然后轻微的纠正下,但至少要有这个动作, 也许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很小的问题,那是因为你对你的产品或是体系很熟悉,但对一个第三者来说,可能是个很大的问题,而有时审核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不弄出几个问题来是不行的,呵呵. 从来没有做过ISO,为了学下英语,前两天刚好看了下2008的ISO英文系列,所以如果有不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同行们纠正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有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几种方式,要看你的不合格是什么性质,如果只是偶然的小错误,采用纠正就可以了(你们的返工处理即是纠正),如果必要就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确保今后不再出现类似的不合格,这时候采取的措施就没有返工那么简单,叫做纠正措施。还有一种预防措施,就是还没有出现过不合格,但是经分析现在的做法有可能会产生不合格,那就要采取措施预防。这些方法是有区别的,也是有层次的,采取那一种方式要看不合格的具体情况而定。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