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聊出健康思路2 R4 ]) D$ A1 x+ X3 l% S
“劳心者”,国人对脑力劳动者的别称。在临床工作中,我有较多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许多高知、高管、高官,他们无疑属于“劳心者”人群。在给一些老师、教授、在职或离退休官员的健康保健服务中,在给他们看病、与他们就病情聊天甚至“辩论”中,我发现:一些高知、高管们不是健康知识缺乏,而是“盲目”保健的方法太多。只有正确的保健知识和保健理念,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身体生活与工作,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压力。我想告诉劳心者要学会理性的保健、学会思考,集稿成册的初衷也源于此。: a% ~. G% N. ?$ E
通常,有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人群被称为“三高”人群,一般的医学科普往往将其归罪于吃得好、不运动。但是,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三高”出现的关键在于:高知的脑力劳动和运动过少造成的血糖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和足够的重视、高管对因“业务酒局和饭局”所致的血脂问题没有主动采取措施、公务员因勤政的“心理应激”导致的高血压也没有被切实认真对待。可见,对压力大、过于忙碌和作息不规律造成的“三高”问题必须关注,特别是上述人群不同于离退休在家的老人,他们每天都有工作压力、有商务应酬和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正确的保健理念更显得极为重要。怎样严谨评估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怎样合理地保健?怎样调整作息时间?这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简言之,每个人都有反思自己保健思路的任务。
4 R2 q6 m3 b7 Q( f3 c8 ^) T4 ?“术业有专攻。”一些中青年高级知识分子和公务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专业才能,但对于健康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初中生的生理知识水平上。一些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和离退休官员,一生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或功勋卓著,但十分欠缺保健思路和营养常识,以至于极易被江湖术士的“商业策划”欺骗,被学术含量极低的“神医”、“神棍”忽悠。# ]( \$ d) u4 e9 o
为什么很多人在对待自己的健康和保健措施方面,没了自信,没了逻辑性,没了严谨和理智呢?我们在谴责不良商家和骗子的同时,是否应该深思一下自己的保健思路?是否再认真反思一下,对越来越多极不专业的保健传闻,“劳心者”为何容易照单全收?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迷信和轻信在于思路出了问题以及接受保健知识的习惯。1 ^5 U4 N" i+ T) `2 D, O
维护健康对于每个人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健康科普首先应该宣传的是正确思路,既通俗易懂,又遵循科学原理,绝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仅仅教会人们各种零散的、未经考证的保健知识。
) H& U: \ k9 u7 K2 i我由衷地希望“劳心者”要像对待自己的专业一样在保健思路上做到严谨和务实,而不是随便吃药,做无理智的健康投资,做花大钱买无效物品的“冤大头”。如果思路错了,用错误来指导保健,用道听途说的似乎有道理的“偏方”治疗,那就是错上加错,身体也就“雪上加霜”了。
6 K& U# h- x$ S4 \- A8 a+ c从心理健康角度看,敢于否定自己的偏见和陋习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固守成规、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且又有迷信轻信倾向的人是心理不健康人群。心理的长期不健康必然导致身体不健康。科学造就健康,愚昧轻信伪科学只能使自己“受伤”。# s0 V4 P) z2 R4 D# R- P6 z1 D
改变人的思路不是一件易事,对“劳心者”保健思路更是如此。宗教度化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很容易,因为他没有成见;而度化一个有知识的成年人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极难,这是因为他们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叫做专业思维(理科专业或文科专业),但它们都不同于医学临床思维,医学不能无师自通,需要实践;二是极其容易,这是因为他们易受暗示,容易被忽悠者抓住弱点。& I' |) m8 x$ p) @
自从有了人类,宗教和神灵就与疾病及其治疗息息相关,远古时期宗教、心理及医学并未分离。医生实际上担当了医生和牧师的角色,后来医生有了明确的医学服务目的,仅仅做与医学治疗相关的事情,牧师等神职人员则承担了宗教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双重角色。! Y% _9 d B6 J5 L, I
然而直到现在,病人内心深处实际上还是需要这三者为一体的服务,也许这种需要是下意识的。如希望诊疗过程最好全免,最好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否则,就不能满足人们对治疗疾病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健康的追求。人们开始寻求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所缺乏的其他治疗方式,如替代治疗、宗教意义的心理治疗。于是,涌现出很多节目和时髦观点,“不怀好意”地满足了人们的上述愿望,同时它也使人趋之若鹜,这便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神医”。但真实情况却是,除了医生,几乎很少有人来思索什么是保健思维?什么是规范的诊治程序?$ ?' q* g4 n- Y$ s4 g
无疑,人们都容易被古代神医神仙故事所迷惑,他们会沉浸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恍惚状态中,被催眠、被娱乐。然而,这种迷信只是一种简单、直接、非理性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人类非理性的蛮性的遗留。这些人不论是有多么高学历的人士,或者表面上很强势、很才俊、也很健壮,但他们对于健康的暗示感受性高于一般人。
6 ~, E# V! R; k很多狂热的保健追随者,大多容易被“催眠”。这些保健神话信奉者,其典型人格特征是“感觉”,而不是“思想”,而且,这些人更有可能是“直觉型”地容易受骗,而不是“觉察型”地谨慎思考。" j# w0 v+ u- m* ^* A0 O; j5 F0 g
要想身体健康,需要正确接受健康信息,防止被“忽悠”。只有观点正确了,才可以谈论身心健康,也才是真正健康的开始。( D% H* z H7 F4 P
美国作家伯纳姆写过《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对此《科学时报》一位主编这样评价:“这是一本让所有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学教师包括科学新闻记者读过之后都感到沮丧甚至痛苦的书。作者以研究美国医学史、科学史和社会史的学识背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考量了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100多年来,那些崇高的‘科学人’即与迷信努力作战。他们尽量把科学的非物质利益和科学思维带给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公众。他们与某些狭义的迷信思想和广义的非理性信仰战斗。然而,现在,他们的继任者撤退到了高度分化的专业领域里,科学思维开始败给新闻业、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
& J+ \. g; m2 H7 p3 H科学,究竟能不能真正被普及?热闹的、“完成任务”似的科普活动怎样才能敌得过每天“狂轰滥炸”的媒体广告?在健康资讯被娱乐、被严重商业化的今天,门诊医生几乎每天都遇到这样的病例,病人并不是来看病,而是来问一些电视上说的、广告里面宣传的、保健商家忽悠的观点。还有一些以讹传讹的保健常识,或者明确错误的观点被反反复复地提问,这真是让医生感到尴尬和无能。我也深切地感到临床医生遇到的新挑战,他们不仅要治病,还必须学会解释,学会正确的科普宣传,学会在日常工作中提供更为详尽的医学服务和医学科普宣传。做个有学术思想的医生,在临床中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行医的新理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向病人学习,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而不能教条执行医疗规范、只按图索骥地完成诊疗任务,忽视医患交流。1 K9 ~9 M' @6 r4 O: f/ c- L
数年来,笔者应邀到多个单位做保健讲座,这本小册子就是从门诊对话和保健讲座录音文稿中,选择了一些日常门诊中的热门话题,力图从保健思维最简单的一些常识开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保健看病误区,用基本生理常识解释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保健常识。小册子中剔除了录音稿中一些过于“辛辣刺激”的言语,对时下一些保健的“忽悠们”进行了“调侃”,其中仍有少量言辞有失温和,敬请海涵。无意针对某些“江湖”首席,或者不会看病的“讲者”。这里就算是与中老年人门诊对话式的保健漫谈吧!
* Q) `+ z4 ~" ~7 B. ^各种学术观点、保健观点都可以争论和提问。对于不懂的知识和专业,我敢于说不懂;对于读过的、思考过的学术话题,我敢于辩论和探讨,也会继续学习和实践。, F0 `( C1 U5 A2 } H
一起聊健康吧,你我一定会“双赢”!
j4 e" t8 g% `, b
& [* i$ }7 D [- G4 @8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