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规网

 找回密码
 注册安规
安规论坛 | 仪器设备 | 求职招聘 | 国家标准 公告 | 教程 | 家电 | 灯具 | 环保 | ITAV 签到 充值 在线 打卡 设备 好友| 帖子| 空间| 日志| 相册
IP淋雨机 | 证书查询 | 规范下载 | 资质查询 招聘 | 考试 | 线缆 | 玩具 | 标准 | 综 合 红包 邮箱 打卡 工资 禁言 分享| 记录| 道具| 勋章| 任务
IP淋雨设备| 恒温恒湿箱| 拉力机| 医疗检测设备沙特Saber 埃及COI 中东GCC|CoC直接发证机构水平垂直燃烧机|灼热丝|针焰试验机|漏电起痕试验机
灯头量规|试验指|插头插座量规|灯具检测设备耐划痕试验机|可程式恒温恒湿试验箱 | 耦合器设备广东安规-原厂生产-满足标准-审核无忧
查看: 4115|回复: 30

[工作之余] 与劳心者聊健康-徐顺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5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安规检测
有限公司提供:
引言:聊出健康思路2 R4 ]) D$ A1 x+ X3 l% S
“劳心者”,国人对脑力劳动者的别称。在临床工作中,我有较多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许多高知、高管、高官,他们无疑属于“劳心者”人群。在给一些老师、教授、在职或离退休官员的健康保健服务中,在给他们看病、与他们就病情聊天甚至“辩论”中,我发现:一些高知、高管们不是健康知识缺乏,而是“盲目”保健的方法太多。只有正确的保健知识和保健理念,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身体生活与工作,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压力。我想告诉劳心者要学会理性的保健、学会思考,集稿成册的初衷也源于此。: a% ~. G% N. ?$ E
通常,有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人群被称为“三高”人群,一般的医学科普往往将其归罪于吃得好、不运动。但是,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三高”出现的关键在于:高知的脑力劳动和运动过少造成的血糖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和足够的重视、高管对因“业务酒局和饭局”所致的血脂问题没有主动采取措施、公务员因勤政的“心理应激”导致的高血压也没有被切实认真对待。可见,对压力大、过于忙碌和作息不规律造成的“三高”问题必须关注,特别是上述人群不同于离退休在家的老人,他们每天都有工作压力、有商务应酬和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正确的保健理念更显得极为重要。怎样严谨评估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怎样合理地保健?怎样调整作息时间?这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简言之,每个人都有反思自己保健思路的任务。
4 R2 q6 m3 b7 Q( f3 c8 ^) T4 ?“术业有专攻。”一些中青年高级知识分子和公务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专业才能,但对于健康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初中生的生理知识水平上。一些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和离退休官员,一生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或功勋卓著,但十分欠缺保健思路和营养常识,以至于极易被江湖术士的“商业策划”欺骗,被学术含量极低的“神医”、“神棍”忽悠。# ]( \$ d) u4 e9 o
为什么很多人在对待自己的健康和保健措施方面,没了自信,没了逻辑性,没了严谨和理智呢?我们在谴责不良商家和骗子的同时,是否应该深思一下自己的保健思路?是否再认真反思一下,对越来越多极不专业的保健传闻,“劳心者”为何容易照单全收?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迷信和轻信在于思路出了问题以及接受保健知识的习惯。1 ^5 U4 N" i+ T) `2 D, O
维护健康对于每个人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健康科普首先应该宣传的是正确思路,既通俗易懂,又遵循科学原理,绝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仅仅教会人们各种零散的、未经考证的保健知识。
) H& U: \  k9 u7 K2 i我由衷地希望“劳心者”要像对待自己的专业一样在保健思路上做到严谨和务实,而不是随便吃药,做无理智的健康投资,做花大钱买无效物品的“冤大头”。如果思路错了,用错误来指导保健,用道听途说的似乎有道理的“偏方”治疗,那就是错上加错,身体也就“雪上加霜”了。
6 K& U# h- x$ S4 \- A8 a+ c从心理健康角度看,敢于否定自己的偏见和陋习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固守成规、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且又有迷信轻信倾向的人是心理不健康人群。心理的长期不健康必然导致身体不健康。科学造就健康,愚昧轻信伪科学只能使自己“受伤”。# s0 V4 P) z2 R4 D# R- P6 z1 D
改变人的思路不是一件易事,对“劳心者”保健思路更是如此。宗教度化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很容易,因为他没有成见;而度化一个有知识的成年人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极难,这是因为他们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叫做专业思维(理科专业或文科专业),但它们都不同于医学临床思维,医学不能无师自通,需要实践;二是极其容易,这是因为他们易受暗示,容易被忽悠者抓住弱点。& I' |) m8 x$ p) @
自从有了人类,宗教和神灵就与疾病及其治疗息息相关,远古时期宗教、心理及医学并未分离。医生实际上担当了医生和牧师的角色,后来医生有了明确的医学服务目的,仅仅做与医学治疗相关的事情,牧师等神职人员则承担了宗教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双重角色。! Y% _9 d  B6 J5 L, I
然而直到现在,病人内心深处实际上还是需要这三者为一体的服务,也许这种需要是下意识的。如希望诊疗过程最好全免,最好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否则,就不能满足人们对治疗疾病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健康的追求。人们开始寻求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所缺乏的其他治疗方式,如替代治疗、宗教意义的心理治疗。于是,涌现出很多节目和时髦观点,“不怀好意”地满足了人们的上述愿望,同时它也使人趋之若鹜,这便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神医”。但真实情况却是,除了医生,几乎很少有人来思索什么是保健思维?什么是规范的诊治程序?$ ?' q* g4 n- Y$ s4 g
无疑,人们都容易被古代神医神仙故事所迷惑,他们会沉浸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恍惚状态中,被催眠、被娱乐。然而,这种迷信只是一种简单、直接、非理性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人类非理性的蛮性的遗留。这些人不论是有多么高学历的人士,或者表面上很强势、很才俊、也很健壮,但他们对于健康的暗示感受性高于一般人。
6 ~, E# V! R; k很多狂热的保健追随者,大多容易被“催眠”。这些保健神话信奉者,其典型人格特征是“感觉”,而不是“思想”,而且,这些人更有可能是“直觉型”地容易受骗,而不是“觉察型”地谨慎思考。" j# w0 v+ u- m* ^* A0 O; j5 F0 g
要想身体健康,需要正确接受健康信息,防止被“忽悠”。只有观点正确了,才可以谈论身心健康,也才是真正健康的开始。( D% H* z  H7 F4 P
美国作家伯纳姆写过《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对此《科学时报》一位主编这样评价:“这是一本让所有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学教师包括科学新闻记者读过之后都感到沮丧甚至痛苦的书。作者以研究美国医学史、科学史和社会史的学识背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考量了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100多年来,那些崇高的‘科学人’即与迷信努力作战。他们尽量把科学的非物质利益和科学思维带给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公众。他们与某些狭义的迷信思想和广义的非理性信仰战斗。然而,现在,他们的继任者撤退到了高度分化的专业领域里,科学思维开始败给新闻业、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
& J+ \. g; m2 H7 p3 H科学,究竟能不能真正被普及?热闹的、“完成任务”似的科普活动怎样才能敌得过每天“狂轰滥炸”的媒体广告?在健康资讯被娱乐、被严重商业化的今天,门诊医生几乎每天都遇到这样的病例,病人并不是来看病,而是来问一些电视上说的、广告里面宣传的、保健商家忽悠的观点。还有一些以讹传讹的保健常识,或者明确错误的观点被反反复复地提问,这真是让医生感到尴尬和无能。我也深切地感到临床医生遇到的新挑战,他们不仅要治病,还必须学会解释,学会正确的科普宣传,学会在日常工作中提供更为详尽的医学服务和医学科普宣传。做个有学术思想的医生,在临床中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行医的新理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向病人学习,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而不能教条执行医疗规范、只按图索骥地完成诊疗任务,忽视医患交流。1 K9 ~9 M' @6 r4 O: f/ c- L
数年来,笔者应邀到多个单位做保健讲座,这本小册子就是从门诊对话和保健讲座录音文稿中,选择了一些日常门诊中的热门话题,力图从保健思维最简单的一些常识开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保健看病误区,用基本生理常识解释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保健常识。小册子中剔除了录音稿中一些过于“辛辣刺激”的言语,对时下一些保健的“忽悠们”进行了“调侃”,其中仍有少量言辞有失温和,敬请海涵。无意针对某些“江湖”首席,或者不会看病的“讲者”。这里就算是与中老年人门诊对话式的保健漫谈吧!
* Q) `+ z4 ~" ~7 B. ^各种学术观点、保健观点都可以争论和提问。对于不懂的知识和专业,我敢于说不懂;对于读过的、思考过的学术话题,我敢于辩论和探讨,也会继续学习和实践。, F0 `( C1 U5 A2 }  H
一起聊健康吧,你我一定会“双赢”!
  j4 e" t8 g% `, b
& [* i$ }7 D  [- G4 @8 q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不容娱乐(1)

——泛滥的健康资讯误导人: v+ L$ D- D' m! P5 R5 w5 _
国家强盛,人民生活改善,我们已经从温饱走向小康。经济水平高了,兜里的银子多了,保健意识强了,健康的投资逐步增加了。从经济学上来讲,投资就要有收益,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对于健康的投资有收益吗?遗憾得很,投资了金钱、投资了时间,我们中的不少人反而离健康越来越远了。是中国人的健康智商太低?还是一些药商和保健品商家广告策划水平太高呢?伪健康资讯泛滥肆虐的现象危害很大,假专家、假神医屡屡得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众科普知识的缺乏,客观上为这些造假的专家的滋生提供了可能性。
" D3 J4 l( y1 m- [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的保健理念,盲目迷信一些装神弄鬼的理念,只能让愚昧的思路左右自己的健康保健投资,只能让商家觊觎自己的钱包,这种冲动型投资只能是浪费,国家的医改等很多惠民政策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被浪费。如果保健思路被误导了,科学理念被商业化、娱乐化了,这样的保健宣传也不可能使身体健康,这些误导也是对老百姓的恶意欺骗和坑害。6 `, H' m3 }5 `
大众的“健康观点”需要正确的引导
0 p/ M. j* B+ _/ t; C' }为什么要讨论“健康观点”决定健康呢?这是因为时下有太多的各色各样的“保健观点”,还有诸多道家、佛家以及中医养生观点与养心学说。理论很多,传说很多,偏方也很多,泥沙俱下,当然其中的谬误也就多了起来,与谬误相伴,被炒作出来的“神仙”专家,自诩什么都懂的“国际”健身、营养专家和“神棍们”便跟着多了起来。
  o1 }* w# O" s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保健观点,它们有的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有的来自老师,还有更多的是通过报纸、网络、电视以及广告自觉不自觉地获得的。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陪伴着人的一生。把健康节目做成娱乐节目很时髦,但也很危险。个别报纸媒体的趣味不是养身和养生,而是娱乐和盈利。& v& e$ A6 P) r; a) \% Q$ P" H
唤醒大众的保健意识很重要。现在人们都知道健康的重要,但是健康不能靠口号或秘诀。目前部分国人的保养观念很不健全,很不健康,甚至谬误讹传都能成为他们的保健信条,因此一些极为荒唐的说法也能够登上大雅之堂。这就需要正本清源,提倡正确健康的思路。大众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更为务实的、简朴自然的保健思路以及可操作的保健方法。; U6 Q6 D5 V7 h
认真想来就会发现,媒体上几乎很少出现医生出来说事或者评说这些泛滥的健康资讯,即使有,也只是一些西医营养学者,用中医的噱头说话,说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识,而不是严谨的学术推广或严谨的科普。这些经媒体包装和任命的“专家”,并不具备法律意义的临床身份,而是“意淫式”的自我研究心得和个人保健经验,药酒、茶文化、豆浆理论、绿豆和肉毒碱减肥理论。他们“布道”的理论没有严谨的统计学意义,有的则是强烈的娱乐色彩、催眠式的传销风格和潜在的商业企图。
- I: D+ S3 D+ [% b# i5 L. v一些借题发挥,信口开河的商业传销模式误导了大众,临床医生无法抵抗泛滥成灾的“异端邪说”深入人心,而不学医的大众面对泛滥的“健康知识”也被搞得晕头转向。实际上要想正确地用中西医来解读症状、解读疾病是不容易的,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病,靠一个方子“普度众生”是不可能的,治病需要耐心,也需要多读书,需要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
+ I* M* @; p, r  M" {: N2 _: C
# @3 w8 {5 X& y* p1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不容娱乐(2)

门诊医生天天会遇到各色各样带着很多问题的病人。不同的人到门诊来,有不同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惑。很多人的观点就来自于民间养生爱好者,有的观点也来源于媒体包装和任命的“专家”,也有的来源于不同学术水平的医生。从临床大夫的角度解释这些问题不太容易。因为很多人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观点,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也大不相同,加之忙碌的门诊医生也无暇一一作答,因此,很多错误观点没有及时拨乱反正。
' B! q/ [1 f" p' q) ~每个人对于自己保健思维的反思,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理性基础上,不能太过轻信、也不能太过主观。很多人文化层次很高,读了几本医书,读了点古典中医书籍,就形成了自己的保健思路,还热心地经常与人交流,或者逢人必传授。自己的保健经验是否适合他人?那些正确的、有共性的,也许对他人有益,也帮助了别人的保健;如果观点错了,那些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就误导了别人,乃至伤害别人。
8 n0 Y4 ~: L0 e) f举个荒唐的事例:北京有这样一个家属院,几乎所有离退休老人们都接受了一个“高人”的偏方,用冰糖、阿胶等等很多中药在家熬成一种药膏,据说每天服用一勺有奇效。真的每个人都一样吗?需要滋阴补血润肠的人,也许有用。而别的人,由于身体体质不同,就不能这样服用。为何大家会赶时髦,迷信一些偏方呢?正如曾经时髦的红薯抗肿瘤和绿豆治疗百病。它们只是一个食物,有营养功效,没有疗效,对于小部分营养不均衡的人有效,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用。' q5 e- i) {. O: k% n+ q7 y
有很多人面对已经诊断的疾病,不是采取规范诊断的途径,找到自身诱因和病因,而是不考虑自身的体质和状况,盲目追求药物和保健品的疗效。有“神奇疗效”的药物也往往最容易诱导人们善良的想象,产生对疗效的预期。这种现象很普遍,尤其是老年人当中表现最为明显。也许是年纪大的原因,有了慢性疾病,往往寄希望于药物的疗效,还有保健品的“可能”功效。其实,保养需要一个正确的健康保健思路,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好的保健方法和措施,但是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当然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的个体特征,通过自己、通过医生、通过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系统检查,经过诊断这道程序对身体进行评估。这是最基本的了解自己健康状况的客观程序,不能让主观臆断和迷信伤害自己的身体。
$ e" z% y) l2 S: t  l6 N4 W* j. k) B泛滥的“伪健康知识”的来源
1 T+ \/ L* \1 W0 j2 Q% M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现在能够接受到很多健康的资讯,同时也生活在这一个健康的资讯泛滥的年代。在健康知识传播方面,电视、广告和平面媒体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些被传播的医学科普知识已经深入人心。不管对与错、准确与否,这些宣传实际上已经大大影响了人们的保健思维,其中错误的东西甚至已经严重误导了大众的医疗保健思维。- {# l: T( c% r7 i$ \
近年来很多装神弄鬼的保健理论推广者,根本就不是临床中医师或西医大夫,既不是科班,也不是师承。他们喜欢从道家、佛家、中医和西医理论中,断章取义一些概念,加工形成一些无从考证的奇谈怪论,居然还发明了非常唬人的保养理论。很多这样的发明者所说的养生理论,其实就是用中医理论、道佛理论“阐述”自己的保健经验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现在很多书籍,甚至于有的名人写的保养书也“中不中,西不西”。中医说不清用西医,西医理论太差,就又用妇孺皆知的中医俗语,实在不行就用宗教,更有手段高的用心理学心理暗示,用“卖拐的”那一套“忽悠”理论。3 B7 j3 M' \, `- v8 y% `+ R
  ~: ]/ `0 i& V5 o5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不容娱乐(3)

一些被媒体包装和任命的“专家”、一些乐于传播养生理论的人,从自身保养中发明和理解了某些道理,就开始“好心地”、不负责任地向大众普及个人体验,炒作方法得当者还真能“成功”!这些“养生爱好者”或“养生文化的爱好传播者”,以他们的理解去向大众解读医学。其实,这哪是在解读医学?只是陶醉在“医学文化”故事里,讲故事娱乐大众,很成功,很商业,也很神话。
8 L6 _! w" M' k' N' N9 ~这些夸张的、信口开河的、有点“邪教”味道的、不完美的健康知识的来源途径,无外乎三个:媒体、网络和口传。媒体上的“健康专家们”说的话往往不着边际,不把深奥的东西简单通俗地说出来,而是装神弄鬼。有点高调宣布、讲解国际国内惊人的健康数据和新闻,反复用古代精彩故事和自己的“医疗奇迹”制造气氛,有意故弄玄虚,就不直接说临床健康,总绕着说,而不直接说点实际的东西。有的打祖宗牌、打外国牌、打高科技牌,反正越是神奇越是离谱越能唬住人。用玩笑的语气来讲,那些走江湖的骗子都能得到诺贝尔奖。有的在商家宣传自己产品的时候,说其理论根据是外国专家搞过的统计,打着的是美国、日本人的保健资料,还有很多没法考证的“科技”信息。其实这个“国外”概念就是杜撰的,根本就无据可查。没有哪个国家的老百姓是靠保健品长寿的,也不可能靠哪种保健品就能预防中风或使得中风患者康复。外国科技产品可以学习和借鉴,假的外国的保健品和神奇药物,岂能“出口转内销”来骗人?更不该拿90多岁的老保健大夫出来哄人了。电视上的广告,报纸上的中西医知识并不是在普及科学,而是在商业运作。, n# t) |' T+ N, s' \9 h( H- H
不满医疗服务、离间医患关系、贬低临床医师成了这些媒体包装“专家”的特长。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临床工作者,很多人只是根据媒体趣味、见风使舵培养出来的“学术艺人”,还有的则是“江湖术士型”专家。这种所谓的“养生专家”把自己当做神仙,其言蛊惑而图谋不善,小部分不良媒体则成为狼狈为奸的助力者。不过,可以看到的是现在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逐步加大管制力度,采取措施制止一些医药广告的虚假媒体宣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7 i5 \6 r- ^  ~% P: O平心而论,作为养生爱好者,有古典文化和国学的兴趣者可以自我修炼,但是,自封“国际专家”、自诩独创疗法的发明人,借助于老子、如来佛的名义,用“宇宙大道”出来大规模骗人,就有点邪了。这样得罪圣人,消遣神仙,忽悠百姓可就不善了。毕竟大部分人生活还要继续、三顿饭还要吃、感冒还会有,保养身体的观点被忽悠,就麻烦了。& c1 Z+ N6 F- X' [( {) Z5 f6 o
明星与药品保健品广告5 h0 M0 p$ y  C: H; V4 L* ~
健康是很严肃的事情,有病吃药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靠面熟的人吆喝。当今社会,很多观点被部分电视、广告、媒体和各种小报的泛滥宣传后,已经是“三人成虎”,讹传成真,深入人心了!广告做了一万遍,都成真的了!有些电视上做的广告,带来了太多的信息,成千上万的人或者亿万百姓看这些广告,接受了这些错误理念,又有谁有这种勇气能站出来说广告是错误的呢?健康资讯人命关天,岂能儿戏和太商业化!中国人现在有了娱乐精神很好,但如在健康问题上过于娱乐、过于迷信,就成了善恶不分,商业与哄骗不分了。健康不能靠口号,不能靠华丽词语和诗朗诵。
6 q7 W: e: H, g5 X% b- b9 U0 f/ Q3 B9 G& O; `9 Y# B. E
[发帖际遇]: awen 在论坛发帖时偷看前排美女,被美女抢走了 2 个 安规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不容娱乐(4)

一些在电视中说健康的人做医药广告时,真把自己当真神了。非医疗专业的、被编导捧着的“专家”渐渐地就不按事实说话,一副威震天下、一切皆通的架势。这些“神医”专家其实什么都不懂,但敢吹,很会忽悠那些易受暗示、身体欠佳的老人。这些无所不能的“专家”们已经入戏,打着中医旗号,否定现代医学常识,信口开河传播着耸人听闻“养生”观点。一些人已经把自己当作神医,自命不凡地演戏了,就像是沐浴而不出浴,泡到浮肿了。7 |" i( _: C8 V! q
任何商家都可以进行商标和企业文化的广告宣传,让人记住商标,记住企业文化,但是不可以为了卖产品,用“伪装了的”医疗假信息误导大众。一些电视上宣传的医疗的资讯,值得探讨。有的卫视垃圾时段的广告,像菜市场吆喝,也像屠宰场“嚎叫般的”夸卖自己的产品。各色各样的演员,甚至演艺明星通过漫天覆地的不真实信息,强制观众接受一些所谓的外国“科学”或者诺贝尔得奖者的语言,其实人家根本就没有这样说,有的是研究层次,而不是实际应用层次。用西医科学的实验数据或基因术语,似乎很现代,貌似很科学,其实就是在宣传推广某种中药,这并不是在歌颂中医,而是在毁灭中医。
1 R6 g4 P' T0 X, \+ O  v搞文艺的人士,他们演戏娱乐大众,既不丢江山,也不丢人命。可说到健康、推销药品就不行了。但是这种“戏说”还有很多人就是相信。药商也就喜欢用这些熟人来进行走江湖式的吆喝。鼓吹的产品有用还好,有的没用呢?像有的保健品,吃多了以后,损伤了肝脏、胰腺、肾脏怎么办?是“谁用谁知道”吗?就是帮商人卖药而已。痢疾、拉肚、消化不良、腰腿疼痛、颈椎病、阳痿真的就靠明星说的那个药物搞定吗?明星因演艺成名,是表演的专家。到医学界,即便是懂点保健常识,基本还是外行,利用电视推销保健品甚至药品,就是公开说谎,与诱骗没多大差别。报纸电视包括在街头散发的广告,或夹在合法的报刊中卖出的明星插页等等,这些都是对公众的公开诈骗,是见利忘义,钱不缺而社会责任缺失。所以说明星做食品、酒类广告,哪怕是时尚品还情有可原,做药品广告太不靠“谱”,还是做点公益吧!
4 I9 N6 {9 D2 H“专家”断章取义放大了误区( [2 ^1 e2 C7 ~7 q) J
为了商业利益,好多常识性的东西,也包括一些具有争议的疗法和理论正在向公众进行狂轰滥炸式的宣传。依掌纹说健康测未来、用圣手治疗疾病等等,大部分“云山雾水”般的理论境界,加点“魔幻玄妙”,挺娱乐,也有很大的受众。健康问题上不能制造人为的误区,媒体和商家的趣味不能为人为的误区打开方便之门。不知道是编导被催眠了、被糊弄了、还是编导为了收视率来忽悠观众呢?或是编导的趣味使然?
, q1 j: S3 r: x% \: a6 X* o7 {0 A再说到个别媒体播映的“神医”讲座和“神侃”,那些具有独到的、惊人疗效的“国际功法”真的国际化了吗?那些东扯一点中医、西扯一点心理、再扯一点西方心理玄学的养生创始人,真的在把糟粕当宝贝,把无聊当做有趣了。这种“有意无意”的传播,这种“娱乐式”的健康渲染,真正放大了一些保健思路上的误区。
2 W7 N1 [5 f3 u4 q很多养生学说都认为自己最正宗,其实就是一家之言。请问健康从肾开始,从心开始,还是从腿开始?老百姓能自己“读懂身体”,自病自医吗?把道家理论玄妙化的“求己式”自病自医,倒是医出了一些焦虑症和精神病。因此,临床医生便不得不经常“接待”这些“被催眠了的”、“被灌了迷魂汤的”、类似强迫症的病人。" q7 O0 v8 D$ C# p8 [. M1 P3 q) q) q

  h, O/ l6 H"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不容娱乐(5)

常识性的错误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堂而皇之地走向千家万户。通过对医学神仙故事以及中医文化的大量复习,结合自己的“神奇”治病故事,运动教练成了包治百病的医生,营养品都变成了灵丹妙药,把严谨的经络、规范的中医理论、医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创编”成具备预测未来的神奇的独门绝技、掌纹足纹诊断手段,也具有临床疗效了。临床医生也只能把这些当做笑话,行业的责任感不同,该干嘛干嘛!您就“爱谁谁,爱怎怎”地娱乐吧!不要用这些荒谬的理论体系忽悠观众,它虽然很时髦,但也很危险。
6 N8 O9 @7 e6 Q9 ~7 W' A/ W+ u7 x) \为什么这些误区会被放大?这与盲从者性格特征有关。就像有些人耳根子软,有的人容易受骗一样,一些人喜欢心理安慰式的消费。有病的人还是要正规诊治,没病的人即使喜欢保健文化,也需要慎重选择养生方法。如今,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当有最新报道说国外有个新的医药发现,或出现有关营养和健康的新知识,国内市场上很快就出现非常扎眼的产品。而国外仅仅是“研究发现”,还远没有证实。比如,说肿瘤病人是酸性体质,但是,就只有肿瘤病人是酸性体质吗?运动员、商店营业员、医生、护士等需要长久站立和运动的人,体内每天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只要是活人,酸碱就一定存在。身体有酸碱系统、缓冲系统维持固定的PH值。如果完全碱性了,体内酸性的氢离子浓度下降了,身体就不主动积极调节,很多功能就会下降,再怎么碱性的东西到了胃都经过酸性消化,而到了碱性的肠道又变成碱性,再经过肠道粘膜“有组织、有纪律”地吸收。
; b9 F; e5 A; G! q/ x8 w一些新的保健品、保健器械不符合生理规律,也不符合一个正常研究渠道和动物实验、人体临床实验所必须要有的统计学的意义。还没有整明白,商品就推向市场、杜撰新奇概念哄人唬人!越是神话越能哄人,这能行吗?这些热闹的、时髦的保健品还真的特别特别的火,眼球被吸引了,被说动了,商品销了,身体好了吗?比如基因诊断,能够测出基因序列,但是并不表明基因诊断就能预测是否得肿瘤。决定人是否得病的是一些蛋白分子的功能,而不是基因序列。- x5 j- V+ V. i5 s- K' J: X( n/ n
在健康问题上,“专家”断章取义放大了误区,而媒体为误区打开了方便之门。外行、内行都在看热闹,问题是外行听了看了,全然不会辨析、辨认和思考,容易信以为真了!受众大的媒体一旦开了个节目,讨论养生、讨论中药,马上就有病人到医院开药,按图索骥地买药,有的一顿饭要吃9个中成药,少吃一个药物就异常紧张,形成了对于药物的迷信。媒体的娱乐趣味、商业趣味太浓了,根本就不是为了健康科普。有的节目商业化倾向极为严重,通过“媒体效应”和“造星效应”吸引人,知识为了赚钱,有的节目的品位和科学性也就只能靠编导的健康知识水准了。4 w8 H/ S! ~. B5 h
有“专家”宣传的口诀和偏方过于偏激,缺乏严谨的医学统计数据。比如,鼓励病人每天吃7个白果,能够防止中风、防止衰老,白果就是银杏树果。体重90斤的老大娘跟180斤的老大爷都吃7个吗?吃10个呢?吃8个呢?银杏树寿命长,人吃了寿命也会长吗?名字很好听的保健品和中成药,销量太有“人缘”了,实际效果呢?天知道!很多“保健品”可以作为很好的食品,或者说是很高质量的食品,因人而异地补充它,不是很好吗?什么食品都有营养,但不要夸大临床疗效,不要将“药食同源”泛化。大米和小米真的营养差异很大?疗效各异吗?咱们的黑龙江大米就不如泰国大米吗?$ m+ \3 _- V2 B  @& x- u/ x
- ~9 H& ?2 c9 y7 |  x* c9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不容娱乐(6)

如果某种食物被贴上神奇的标签,那有点属于哄人和“意淫”疗效了。其实,白果(银杏果)和花生米也差不多,都是好的食品。只不过动物基础研究试验认为银杏叶中的甙和一些药物单体能抗衰老。近期,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报道,评估银杏叶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并没有随机双盲,没有显著性统计差异。某些保健品并没有疗效,倒是挺畅销,或许医生的医嘱被“市场化”,或成为推销员了。
  i+ n" K! `7 u4 W3 g/ `再说,中医理论中好像并没有静脉输液治疗,“定期输液”好像有点经验主义瞎编的中医“验方”。很多脑血管病人定期还到医院静脉输中成药,以为输液后身体舒服,这也许是一些医生的个人经验。严格地说,中医没有输液之法,西医循证医学也没定期输液的说法。
4 ], ]) ]  W# H. X2 _6 S  A基础研究表明,确实有一些中药中的提炼物、一些独特的单体中药有助于疾病治疗,而且极具科研和开发价值,中药的现代化之路还很长,远远不是这样一种现象:中成药的人体研究数据还没有验证或被世界承认,变个花样的保健品或药品早就进入市场了。+ S/ X/ \4 J3 ^5 m" A3 Z& s
现实中,有极少数医生宣传某些中药是唯一被国外承认的中药,这就“医药不分”了!请问:谁承认了?专家还是学术杂志?谁编了这些药物的信息来说服医生和病人,科研数据确凿吗?统计科学严谨吗?这些貌似科学的药品宣传和疗效介绍,就是“主观故意”策划出来的信息。其实就是用心策划的商业行为,这样的保健误导还是越少越好,老百姓需要有正确思路才能少被“忽悠”。
2 u. C4 n$ i7 }一些非常热闹的电视说健康节目,事实证明像小品娱乐,“逗您玩”消遣而已,一看掌纹就说出很多病,比中医厉害,中医和宗教就这样被消遣和亵渎了。有专家和领导提醒我不宜“大加鞭挞”,有关血型与健康、掌纹与健康、一些“独门绝学”也许或可能属于边缘科学。笔者请教了一些基础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也问过临床大夫,大家好像都不懂那些东西,是否科学目前不得而知。其实,做这些“非驴非马”的“绝学”可以,也许边缘科学将来被研究证明是科学,但是现在商业需要、节目需要就借用边缘科学来说事、来演绎、来炒作一个“仙人”,怕真能整出个“骡子”。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媒体造星的本性,但千万别“以身试功法”,身体不是好奇心的试验品。
% q2 Q+ g" T- @. a# D" N/ ?其实人体是否得病,70%在于个人医疗条件和生活习惯。国家大力关注民生,大力改善全民医疗条件,至于个人健康习惯就得靠自己努力,健康的维护还是要靠正确的保健思路。
" J: |! u& [: V4 ]遗传没法改变,医疗条件有差别。健康还要靠个人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特征,以及自己对于健康的正确认识。健康是自己的第一财富,同时也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
5 O' x; w; j; b! S, E总之:健康不容被人娱乐!警惕健康资讯背后的利益魅影。( \0 N. k; n  y* s: ~$ i# B

! F" H$ l3 h! I# u% Y6 x: x
[发帖际遇]: awen 被钱袋砸中进了银行,被银行收取手续费反而多花了 2 个 安规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健需要因人而异(1)

一个人从父母那儿遗传了XX或XY染色体,从一个受精卵到桑果形胚芽,从小蝌蚪的形状到初具人形,经历了不同的胎儿阶段;出生后不同的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不同的高等教育水平;不同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同的童年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不同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生活规律,不同的身体状况,由此也就产生不同的保健要求。至于生活中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不适症状,患有不同的急性和慢性的疾病,或处于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这显然不能用一个通用的原则去吃同样的药,去遵循同一个所谓的时髦保健理论,去执行同一个保健方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假如一把钥匙能开所有的锁,那岂不乱了套了?
( }" Z# v- M2 q7 u身体不舒服了,生病了,任何人都知道后果,只是没有医生懂得多而已。告知病人所患疾病的危害性固然重要,但这是医生的活儿,很多健康书籍纯粹成了教科书改编版,或者就引用死亡率、病死率,再加上简单的举例,这管事吗?或说这个病人不吃药、不看病就死了、就惨了、就残了,这样的语气不是健康宣传的方式和方法。0 b0 Z$ U# Z4 b
正常人有不舒服症状自然要就诊,医生为其治疗是重要的,但是,医生给患者和保健者,把疾病的发生原理通俗的讲懂、讲通,告诉病人疾病该如何预防更为重要。对于医生来说,应该了解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性以及可能难以恢复的后遗症,但是给不学医的人说疾病的危害性远远不如及时正确处理和告知怎样预防重要。指望讲座和保健书籍就能看病,无疑是贻害百姓。
2 T) q0 h6 H% J& S- p6 j- p( `4 `传播健康理念,尤其是因人而异的保健方式,让每个人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生理内环境稳态的保健方式,才能维护身心的和谐。
" ~& F# j( N2 W) ~0 g. r/ b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也讲究了。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人们仍然还是没有解决过多的热量摄入、不平衡的营养搭配问题。越来越少的运动、快速的生活节奏带来的压力,以及许多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下越来越花哨的“健康知识”铺天盖地,加之每个人吸收知识的习惯不同,容易对一些“保健”信息“各取所需”,容易接受传闻中时髦的保健观点。各种保健信息被“断章取义”商业化地传播很危险,这就迫切需要以正视听!
* X; j4 N4 ^, h( P1 w% J; i, a- S2 q, \一旦医学科学被教条地加以引用和实施,特别是再加上商业目的,这样保健的不良后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贻害大众的。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学医,学保健!医学科学讲究共性和普遍性的统计和研究,以利于指导临床医生的实践。学医者思维习惯的不同和处理不同案例的差异,造成了许多医生教条的思维模式,以医学共性去对待个体而不加变化,面对门诊病人开出同样的药方;造成了大众追捧同样的补品和食物,形成了不管什么疾病都只用什么药的习惯。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决定了医生的水平和学术层次,这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A( A7 {) R2 f  D目前,最时髦的医学概念是循证医学,也就是经过科学统计验证,并加以规范指导治疗的医学。但是循证医学被以一种很“正统的”方式教条化,似乎门诊看病不是为了给病人解决症状,而是为了给循证医学统计收集更多的“标本”!部分知名“专家”不再去传授临床经验,而更多地专注于药商提供的用药信息,只会说药而不会治病。  m0 E+ i8 w3 m
( P8 n/ I$ t% q
[发帖际遇]: 一个劫匪的钱袋砸在了 awen 头上,awen白嫖了1 个 安规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健需要因人而异(2)

其实循证医学是一个科学的统计和带有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或者说是让医生思维习惯更加科学,措施更加规范,更加具备法律意义。但是,许多人由于相信保健常识和知识应用上的教条,门诊千篇一律的用药,每天千篇一律的定时定刻定量的服用着、其实没什么大用的保健品。一个营养学、药物学上的新发现,有时还是实验室科学家刚刚发布的动物研究结果,往往迅速就演变成一种时髦的食品或保健品,红极一时直至跟风者无数。使用并不对路的保健品,用自己的身体去验证时髦观点的人们,恰恰忘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人体的个体化,就是因人而异的保健思路和保健方式。再者,病因治疗一直是所有疾病治疗的最高原则,不去除病因,何以治疗?循证医学再伟大,再科学,总不能忽略规范的诊治过程和最基本的病因治疗。
6 Y1 l8 Y* q3 K' [" @对只有不舒服的症状而未进入疾病状态的这段时间,有人发明了一个新词:亚健康。其实,亚健康就是不健康,只是好听点儿而已,它代表的是一种失衡,身体调节的失代偿状态,它考验的是身体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身体素质好坏看的就是这种调节能力,而不看体力、块头乃至财富。当然,体能好、脏器功能好,也是身体素质好的一个方面。
2 t! k1 ?* ]0 x2 |亚健康再进一步就是疾病前状态,从正常状态到疾病,从疾病到正常康复的保健还是要坚持个体化原则。就像儿科用药,应该计算体重后用药一样,成年人的保健健康的生活以及看病同样也需要个体化!可以问这样一连串问题:喝普洱茶、吃苦瓜真的就对每个人都有用?吃红薯就真的能抗癌?若说吃什么就补什么,那吃猪皮就补人皮?吃牛鞭就能壮阳?吃珍珠就能美容?胆囊炎就不能吃鸡蛋?鸡蛋的蛋黄不能吃?膝盖疼就不能走路?绿豆能够包治百病?
, F6 s8 T! z3 p/ r很多媒体网站可以看到“疾病”的治疗新突破;也有这样的商家,说自己的产品多么多么好,什么“神”水能降压,能降低“三高”,用无所不能的推销方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圈子里,忽悠并加以“亲情关心”打动那些有病乱买保健品和器材的人们。什么什么仪器能降压能治愈中风脑血栓,许多人花了“银子”,没有找到康复的感觉,疾病并没有得到控制,那些仪器便成了摆设。3 `5 Q0 y+ _# w& m
大家都吃着同样的保健品,这叫保健吗?人们的保健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偏执的心理习惯?追随健康观点没错,但是践行着以讹传讹的健康知识,“奴才”式的“循规蹈矩”,每天早一片保健品(复合维生素),几颗白果(银杏),早一袋牛奶,晚一袋豆浆,真会有成效吗?刻板的实施只是一种“自我暗示”,一种群体跟风习惯。那些必吃一成不变的保健品,难道这不是偏食吗?这种“高级”偏食,吃不坏身体的保健品也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倒是肝脏要整天忙碌处理(代谢)这些化学品。还不如自然饮食,该吃什么吃什么,身体会根据需要从肠道摄入,肝脏加工,再送往所需之处。补了那么多的钙片,肠道局部“认可”吗?是要主动吸收,还是通过高浓度硬是塞给肠道粘膜它去吸收?还不如正常饮食,喝点牛奶。每个人的保健要求不同,也有不同的保健品可以使用,千篇一律的保健方式,最终受伤的还是保健者自己。) @: p' ^1 c6 r* Y% w* B5 q
$ i* n. h* P! A+ P$ ~! I# }.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健需要因人而异(3)

从正常身体生理健康状态到生理状态的失衡,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乃至同样的疾病不同的人,能服用一样的药吗?诊断标准能一样吗?体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人如果都是高血压,能服用同样的药物吗?运动后血压高和运动后血压降低、饮酒后血压高与饮酒后血压低该一样的服药吗?超重的人有高血压,血糖高的人高血压,血脂高的人高血压能同样治疗吗?性趣大减、体能大减通过补品就能解决问题吗?肥胖引起的脂肪肝,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保健能一样吗?/ U7 E2 V# ~+ z
诊治过程就是从群体中发现治疗疾病的规律,建立诊断和设计治疗原则,要像侦探一样发现蛛丝马迹考虑到细节,在每个个体中去解读,有所发现,再用一般规律去处理。个体化保健要求每个人对自己多一点责任心,行医者要熟读经典、熟知循证,又要建立个体化的诊治思路,就医者和保健者也要学会熟知自己的身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规律,以及力图了解造成不适症状或疾病的原因。' N8 L& f$ V9 ^
换句话说,既要灵活应用西医科学统计的循证医学,又要有中医的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西医在这一点上似乎是共通的,没有矛盾,只是两者都不应该教条。中医和西医大夫都需要自身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也更需要思维方式的理性。不良的思维习惯会妨碍正确的判断,思路错了,那些所谓的“经验”就非常教条和不负责任了!0 X& Q3 \9 D3 C* L# h" V. r+ l
西医科学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以及循证医学的科学统计也要科学地为个体服务,天然的中药和西药一样也有毒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古老的中医理论和中药需要挖掘和更为科学的研究,还没有到否定中医的地步,当然也不能夸大中医的疗效。
& F7 c: ^( s/ Z0 ]% }( ?) P  O很多人只要一感冒就用消炎药,而且要用高档抗生素,但其实普通感冒只要喝水休息就能好,不必“小题大做”输液吃药!患了普通感冒继发喉咙炎症,只要病人对青霉素不耐药,不是久病之人,不必都得使用高档抗生素,简单的青霉素就够了,为何用简单抗生素的人越来越少呢?药物总要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就不怕内脏“受伤中毒”吗?
' W* j+ D7 @+ m! h为了身体健康,认真诊断、克制教条、个体化保健、灵活地实践才是医者和保健者的正道。不能认为提倡“个体化保健”容易将问题复杂化,其实,个体化保健就是依据不同的身体和心理,采取因人而异的保健方式而已。
* H: s, q# t% k* b4 V1 d说到因人而异,这也给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草菅人命”。医生不能对营养运动一知半解,营养学家不能对临床运动一知半解,而运动教练也不能对临床和营养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如果医生能将思维更加严谨,更加从病人和保健者的角度出发,治疗措施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那才是造福百姓的积德之举!掌握循证医学,掌握症状的原理,掌握疾病的诊断标准,才能做一个探究病因的好医生。
; h" a, {" \8 H1 u/ Q如果医生教条地执行循证医学,保健者和病人教条地理解医嘱,这就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不同人的生理特征的千变万化,临床实践因人而异,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就医生而言,一方面循证医学越来越多的讲究统计结果,而使得行医者必须依法行医,也就不得不依证行事;另一个方面,切记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每个人的自身保健亦不能跟风和盲从,保健宣传也不能标新立异。0 b- L3 Y* c& |" I
, |4 K' [! I; z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规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安规网为您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关于安规|小黑屋|安规QQ群|Archiver|手机版|安规网 ( 粤ICP13023453-10 )

GMT+8, 2024-12-19 01:12 , Processed in 0.12751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