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passagere 于 2023-4-13 10:44 编辑 1 v1 n( D% r- A& v* \* T' q
% j; L* w3 r: S3 u( K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也有思考过,这里整理一下供分享。
6 c% V3 s0 A4 m+ p9 v i
# m9 V3 p7 G8 Y, `7 `5 g* V: D(1)灯具部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barrier?美规灯具有Class 2电路,那么当然也有non-class 2电路。因而,灯具结构是允许没有防火要求,但同时有电极防护要求的,Class 1还是3电路来着,具体定义见NEC。那么这样结构就无需实现防火了,但电路中有危险电压会导致点击,此时一些手指能伸进去的孔洞可能会导致点击,这时候一块HB的挡片就可称为barrier了。而至于物理伤害,则是一些利边、尖角等,但实际应用中在家电产品中比较常见,比如阻止人手可接触风扇叶片、刀片等等。8 O7 p. Q" P( }4 K( Q
3 p$ ~( U0 k, T7 N# [2 _1 s(2)外壳、防火外壳、防电击外壳、物理外壳的定义! Y: Q/ [9 P& B/ N4 A
在逻辑上,barrier可以视作防电击外壳或物理外壳的一部分。其实,我们看待外壳时,要摆脱外壳是单一连续的构件,它其实是可以组合式的,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因而要从逻辑上灵活地区理解。比如,非隔离方案的面板灯的发光面位置,既需要承受物理冲击,又需要提供防火防护,那么可采用的结构是先有一层磨砂玻璃片,然后隔开一点,放上一片硬度、厚度达标的可承受灯具重量、结构变形的HB等级塑料片即可(如果灯具安装位置更低,可能需要抗钢球冲击,此时就可以用这种结构)。那么在这里物理外壳和防火外壳是相互独立的。5 f& h4 q# J3 B, U( J( M5 ]# C
7 t9 [) t- R' ~" V5 i" x
(3)安规的本源6 h& M2 v, ]2 V/ ]( g X
安规本来就是在结构、电器上实现防止单一错误条件下危险源能够扩散或导致危险的情况,功率控制、耐压、防火外壳、防电击外壳、屏障等等要求,都是以此为依规的。那么研发过程中其实就是成本、工艺和安规要求在产品上的统一。比如,耐压(部分情况)、故障测试和spacing的本质是一样的,均为防止电气电路在使用环境中受污染而导致短路而起火的情况。
t) Q" N$ l. r! g# m! R/ P
+ N7 E/ n' _/ i) }那么barrier和外壳,其实本质也是为了阻止火灾、物理伤害和电击造成人身、财产危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各种被标准、机构接受的方法都是可行的。又比如,非隔离方案中,只要电路的输出功率是可控而达不到引致火灾的程度(这个要求是8750中的“限制输出”测试,大概意思是这样,这项测试可以应用于灯具,而非仅仅是电源或光源模组),那么其后的电路就可以只满足电击要求,而无需采用V-0或5VA材料即可,这样就控制了成本的要求或使得方案得以落地。
; I- V; o6 k6 g- V9 i$ n5 ? k. t4 ]- E( u( \, I6 ]0 r
% l2 _% X j1 R
这几年很少做安规项目了,极少数的也是常规操作,没啥难度,所以很多内容也记不住了。有错误的地方,请指出。
% d2 z" @( t( d# j, C; u
( i4 A7 a; j$ ~( a |
|